(五)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部分功能有所弱化。人事档案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:一是凭证功能,档案管理单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,出具该人员有关身份、党团组织关系、经历、学历、职称、政审情况等的证明材料;二是参考功能,档案中关于个人能力、性格,工作作风、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的记述应有一定参考作用。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,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人力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来实现,多种经济组织、社会组织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固定的“单位人”成为流动的“社会人”,使得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部分社会功能有所弱化。主要表现在:一是档案材料内容越来越少,参考功能弱化。随着用人主体多元化,人员流动速度不断加大,人才发生流动和档案实际到位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,加上目前一些社会组织和单位不太重视档案,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档案材料,使档案内能反映当事人综合能力、业务水平、个性特点的信息不多,权威部门认定的业务考核材料不全。档案材料内容已很难满足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,也很难通过档案记载对当事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。由于档案功能部分弱化的这种趋势,非公有企业无法从档案记载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人才信息,因此在人才使用上更多地从实际工作表现中发现和评价个人能力。
四、今后的主要设想和工作措施
(一)加大投入力度,保障档案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。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、规范化,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。要坚持按照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条例》加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。严格执行档案库房、办公室、阅档室“三分开”制度,建立防火、防水、防潮、防尘的档案库房,并配置去湿、防蛀、防高温的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档案管理设备,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安全防灾标准,完善监测和防护措施,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。
(二)优化队伍建设,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。建立一支素质高、能力强,思想上进的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要着手从五个方面抓好工作:一是思想政治素养。要加强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养,要求他们工作踏实,能吃苦耐劳,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、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;二是业务能力。在业务能力方面,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、步骤和管理方法,不断学习和掌握档案工作方面的新政策、新理论、新技术;三是操作技能。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,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,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的工作技能;四是沟通协调能力。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与档案材料形成部门联系,开展好档案材料收集工作,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有较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,保证工作顺利开展;五是创新能力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只有在管理技术、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不断创新,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。
(三)创新管理方式,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。现代化管理就要最终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电子化、网络化管理与服务,就是要求把原先的纸质型档案转换成电子型档案,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存储、检索等。进而在市县两级实现网络化管理,运用网络共享手段,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电子化,使有现实价值无需保密的个人档案信息从人事档案中甄别出来,实行远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。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一是要注意安全性、保密性与信息查阅的便捷相结合。要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,对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,为不同的用户、不同的数据和信息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,不同的查阅者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远程查阅。用人单位借助网络平台,可查阅本单位所属代理人员的电子档案,了解学历、职称、履历等信息,提高实际利用率,实现信息共享;了解动态性档案材料的及时归档情况,及时发现缺少的材料,尽快把缺少的材料补充到档案中去,切实解决流动人员人档分离的问题。二是做好数据库建设这一基础工作。建立科学高效的数据库是一项工作量大、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,启动这项工作一定要有充分的调研,选择适宜的管理软件。档案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包括人员静态的履历情况,学习、工作经历、职务、职称的演变情况,奖惩情况、科研成果、技术发明、家庭成员关系等情况。必须制定具体科学的信息采集制度、信息审核制度、保密制度,以保证信息建库工作顺利进行。通过数据库,实现存档人员信息的查询、检索、统计、分析等,提高人事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,进一步深入挖掘档案信息的内在潜力。同时,要有长远的规划,要为建立一个与全国通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库,为今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、网络化,信息载体多样化、信息共享整体化留出充足的、可适应性的技术空间。(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 刘涛)
|